45年了。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。早期的改革红利已经充分释放,容易啃的“骨头”基本啃完,改革真正进入了“深水区”。史所罕见的世纪疫情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,保护主义的浪潮抬头,令全球化陷入空前危机,也让中国面临重重考验。
2018年,改革开放“四十不惑”。此后的五年,来自外部世界“封锁围堵”“脱钩断链”的阴云,几乎从未离开过中国。开放环境中的变数,也让部分人犹疑退缩。当中国经济体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,并在许多方面勇立潮头之时,种种杂音误判也曾甚嚣尘上,一度令人担忧。其实,回望历史长河,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来不是一帆风顺。45年间,这样的艰难困惑并不是第一次出现,改革开放不止一次遇到过外部封锁打压和内部的挑战质疑,甚至不乏“生死存亡”的时刻。但理性一次次战胜冲动和误解。这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力挽狂澜闯出的路,不仅没有中断,还在越走越宽。这个国家因之有了从“站起来”到“富起来”到“强起来”的不断飞跃,有了屹立东方拥抱全球的自信和底气。11月5日,习近平主席致信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,强调“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,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”;11月15日,习近平远赴旧金山,向美国总统拜登提出共同努力浇筑中美关系的五根支柱,向美国友好团体阐明“世界的未来需要中美合作,中美要好好打交道”;11月28日至12月2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,告诉这座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,“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”;12月11日至12日,习近平作重要讲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,“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,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,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、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”……一年前,党的二十大明确宣示,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,坚定不移扩大开放,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,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“重大原则”;两年前,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清晰阐明,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”;五年前,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的“不惑”之年明确强调,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,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,必须“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”;十年前,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“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、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,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”,中央后来评价,它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,“也是划时代的”。短短十年中,可以读到改革开放的“一以贯之”,也可以读到这项伟业的持续深化。“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,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”,这是党中央一再作出的宣示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的一个必然。今天,这是一种持久而坚定的信念,更应当是一项脚踏实地、抓铁有痕的行动。喧嚣杂音面前,行动是最好的回答。不确定性面前,行动是最好的确定性。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,犹豫、退缩、无谓争辩,都不会带来进步,唯有矢志前行。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天开始,大多数人就笃信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也选择了“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团结一致向前看”。在坚决告别封闭保守、持续打破“条条框框”的过程中,中国壮大了自身,也回馈了世界。今天,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、团结奋斗,依然应当是中国的坚定选择,也是一项理性选择——外部越有“小院高墙”,我们越是要搭桥牵手;内部越有藩篱沟壑,我们越是要革故鼎新。因为,改革开放是不可逆转的大势。唯有坚定改革开放、深化改革开放,才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,才有植根深处的清醒和自信,才有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。今天,我们必须去啃改革的“硬骨头”,去向更深层次的积弊开刀,以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来打通堵点、优化环境、激发活力,尤其是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——45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道,尤为重要的就是激活了庞大的市场和社会,以此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勤奋、智慧、创造力。有14亿人的齐心创造,就没有过不去的坎。而14亿人的信心和恒心,很多时候,就来自于改革的决心。我们必然要告别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,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;超越单纯的要素型开放模式,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开放。新的全球竞合环境下,这是掌握发展主动的必由之道,也是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,乃至掌握话语权、定义权的必由之道。我们也必然要体现更强的系统性、集成度,更加注重宏观改革和微观改革的有机衔接,注重各项措施的协同耦合,强化改革开放的整体效能。我们也必然要放眼全球最高标准、最好水平,以更高站位和更宽广视野来面对世界、拥抱世界、融入世界。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语境下,今天的改革开放,站上更高起点,必须有更高追求。而更高追求,首先来自更坚定的信念。任尔东西南北风,我们依然坚定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。我们坚信,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,改革开放依然是关键一招,是必由之路。庆祝改革开放45周年
《解放日报》今推特刊
点击进入电子报阅读
↓